聚氨酯發泡機PU產品硬質泡沫塑料水蒸氣透過性能的測定范圍
本標準規定了硬質泡沫塑料的水蒸氣透過量、透過率及透過系數的測定方法。
本標準適用于硬質泡沫塑料。試樣可以是材料的主體部分,也可帶有自然皮層或粘著
某種不同材質表層。本方法適用于水蒸氣透過量在 200μg/(m 2 ·s)~3000μg/(m 2 ·s)范圍內的材
料。
2 引用標準
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,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。本標準出版時,
所示版本均為有效。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,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
的可能性。
GB/T 2918-82 塑料試樣狀態調節和試驗的標準環境
GB/T/T 6432-1996 泡沫塑料與橡膠 線性尺寸的測定
聚氨酯發泡機PU3 定義
本標準采用下列定義。
3.1 水蒸氣透過量
在規定的溫度、濕度和試樣厚度的條件下,單位時間、單位面積內通過試樣的水蒸氣
量,以微克每平方米每秒[μg/(m 2 ·s)]表示。
注:所測得試樣的水蒸氣透過量的值是該試樣厚度特有的。
3.2 水蒸氣透過率
試樣水蒸氣透過量與試驗時試樣兩側的蒸汽壓力差之比值,以納克每平方米每秒每帕
斯卡[ng/(m 2 ·s·Pa)]表示。
注:所測得試樣的水蒸氣透過率的值是該試樣厚度特有的。
3.3 水蒸氣透過系數
單位厚度試樣的水蒸氣透過率,以納克每米每秒每帕斯卡[ng/(m 2 ·s·Pa)]表示。
注:對于均質材料,所測得試樣的水蒸氣透過系數的值是該物質的一項特性。
聚氨酯發泡機PU4 原理
將試樣密封于含干燥劑的試驗杯上端,然后將該杯放入規定溫度和濕度的環境中,定期
稱量該杯的質量變化,以測定試樣的水蒸氣透過性能。
5 器具和材料
5.1 透濕杯(耐氯化鈣腐蝕且不透水和水蒸氣的圓柱形開口杯)
——普通杯:容量不小于 250mL,內徑不小于 65mm 燒杯;
——特型杯:底部內徑不小于 65mm,見附錄 A(標準的附錄)。
注:1 薄形試樣選用特型杯。
2 也可使用符合本標準要求的其他透濕杯。
5.2 量具:符合 GB/T 6342 的規定。
5.3 限位器
——限位板:外徑為(64±0.1)mm,高 10mm 的表面光潔的金屬板;
——限位圈:外徑為(64±0.1)mm,高 10mm,厚 5mm 的表面光潔的金屬環。
5.4 分析天平:精度為 0.1mg。
5.5 干燥器:供試樣周轉干燥用,至少能容納 5 只透濕杯。
5.6 密封蠟:85%切片石蠟與 15%蜂蠟的混合物。
5.7 吸濕劑:無水氯化鈣,粒徑約為 5mm,不含有能通過 30#(600μm)篩子的粉料,試
驗前先置于 200℃的烘箱內烘 2h。
5.8 恒溫恒濕設備
a) 恒溫恒濕箱:濕度精度±1℃,相對濕度精度±2%。
b) 能使所需溫度控制在±1℃以內的恒溫小室和含有所需過飽和鹽溶液的干燥器,干燥
器內徑不小于 240mm,見附錄 A(標準的附錄)。
5.9 過飽和鹽溶液:為保持小范圍內所需濕度而放置在試驗用干燥器內的過飽和鹽溶液。
a) 用于 38℃,濕度梯度為 0%~88.5%試驗:含有大量未溶解硝酸鉀的過飽和鹽溶液;
b) 用于 23℃,濕度梯度為 0%~85%試驗:含有大量未溶解氯化鉀的過飽和鹽溶液;
c) 用于 23℃,濕度梯度為 0%~50%試驗:含有大量未溶解重鉻酸鈉的過飽和鹽溶液;
6 樣品
產品制成后至少存放 72h 才能取樣,樣品應能充分代表被測產品。樣品可以是產品的
主體部分,也可帶有自然皮層或粘附著某種不同材質的表層。但測透濕系數時應棄去材料自
然皮層或粘著表層。
7 試樣
7.1 形狀和尺寸
試樣呈圓柱形,其直徑與所用透濕杯相吻合,試樣厚度為 25mm。當產品厚度小于 25mm
時,采用原厚度進行試驗;產品厚度小于 10mm 時,試驗時可用特形杯,試樣的試驗面積不
小于 32.0cm 2 。
7.2 數量及取樣
試樣不得少于 5 個。
樣品為各向異性時,試樣平行面應與實際使用時水蒸氣通過制品的方向垂直。
樣品表面帶有自然皮層或兩側粘著不同材料皮層時,應與實際使用時水蒸氣流向同向
進行試驗,若實際使用時汽流方向不詳時,應制備雙向的雙組試樣進行試驗,以得到每方向
汽流的結果。
聚氨酯發泡機PU7.3 狀態調節
試樣試驗前應按 GB/T 2918 規定的溫度(23±2)℃,相對濕度 45%~55%環境中處理
至少 16h。
8 試驗條件
選擇下列三種試驗環境之一進行試驗。
a)(38±1)℃, 0%~88.5%±2%相對濕度梯度,試樣兩表面間水蒸氣壓力差為:ΔP
=5.51kPa;
b)(23±1)℃, 0%~85%±2%相對濕度梯度,試樣兩表面間水蒸氣壓力差為:ΔP=
2.39kPa;
c)(23±1)℃, 0%~50%±5%相對濕度梯度,試樣兩表面間水蒸氣壓力差為:ΔP=
1.40kPa。
在不同試驗條件下,所測得結果不相同。應按產品標準規定或選擇最接近實際使用情
況的試驗條件。
聚氨酯發泡機PU9 試驗步驟
9.1 按 GB/T 6342 的規定,測量試樣每個象限內的平均厚度,再取各象限厚度的平均值為試樣厚度,精確到 0.1mm。
9.2 透濕杯中加入不少于 25g 吸濕劑。
9.3 將試樣放入透濕杯,使試樣底部與吸濕劑間距在 10mm~20mm 之間(若使用特型杯,則
在透濕杯上圈內底部要放置試樣的地方涂一薄層液態蠟,當蠟還軟時,將試樣放入透濕杯的
正中)。試樣頂面中央放限位器,沿限位器外周注入密封蠟,使試樣與透濕杯之間完全密封
無氣泡。固化后,小心移去限位器,試樣頂面露出輪廓鮮明的暴露面積。
9.4 依次稱量裝有吸濕劑和試樣的透濕杯,精確到 0.1mg。將透濕杯放入恒溫恒濕設備(5.8)
中。
9.5 24h 后,將透濕杯從恒溫恒濕設備中迅速取出,放入室溫下干燥器內,停放(30±1)min。
然后依次稱量,精確到 0.1mg。稱量后搖動透濕杯,使吸濕劑充分混和,然后再把透濕杯放
回原恒溫恒濕設備中。若試驗和稱量在同一環境中進行,可不必將透濕杯置于周轉用干燥器
中干燥。
9.6 每 24h 重復 9.5 步驟,直到連續二個 24h 周期稱量變化相對誤差在±2%內時結束試驗。
10 結果的計算和表示
10.1 水蒸氣透過量
Δm
G = 11.57×———×10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)
A
式中:g —— 水蒸氣透過量,μg/(m 2 ·s);
Δm —— 取后連續二次 24h 周期內質量恒差的平均值,g;
A —— 試樣暴露于濕側面積,cm 2 。
10.2 水蒸氣透過率
g
W P = ——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)
ΔP
式中:g —— 水蒸氣透過量,μg/(m 2 ·s);
W P ——水蒸氣透過率,ng/ (m 2 ·s·Pa);
ΔP —— 試樣兩表面間水蒸氣壓力差,kPa。
10.3 水蒸氣透過系數聚氨酯發泡機PU
δ=W P ×d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)
式中:δ—— 水蒸氣透過系數,ng/ (m·s·Pa);
W P ——水蒸氣透過率,ng/ (m 2 ·s·Pa);
d —— 試樣厚度,m。
11 試驗報告
試驗報告應包括下列各項內容:
a) 本標準號;
b) 試驗材料的說明,包括材料名稱、厚度及有無表皮層;
c) 狀態調節;
d) 試驗溫度和相對濕度梯度;聚氨酯發泡機PU
e) 水蒸氣透過性能:水蒸氣透過量、透過率、透過系數及水蒸氣相對試樣的流動方向
(若各向異性時則應說明結果是哪個方向);
f) 單個值試驗結果;
g) 試驗值的算術平均值;
h) 任何可能影響結果的與本標準所規定的差異;